首页 | 投资 | 产业 | 创投 | 保险 | 公司 | 企业 | 商业 | 消费 | 行情 | 经营 | 商品 | 基金 |
蒙山、太山、龙山、天龙山分不清楚?一文读懂太原西山!

发稿时间:2023-08-31 12:20:37 来源: 太原经广

太原城,太阳从东山升起,至西山落下,日复一日。东山土多,西山石固,一城东西两道山。中间汾河,两边城村,静观日月轮回。

西山,既不是一个山脉的名称,也不是一座山峰的名称,它北起烈石山,南至天龙山,是太原人对这一段山脉的俗称。它宛如一架巨长的屏风,立在太原城的西边。如果说汾河是太原城的灵魂,西山就是太原城的脊梁,山水相携,载负着太原几千年的文明。

在太原城西北约20公里处,汾河在这里冲破山嶂,拐了一个弯,奔涌而出,向南入太原城。此处烈石山,山下有座窦大夫祠,依山傍水,古木参天,庭院深深,古祠曾悬有匾:“仁周三晋。”窦大夫何许人也?子曰:“晋贤大夫!”窦大夫,姓窦名犨,字鸣犊,春秋时期封地于太原西北的古城村一带,曾于狼孟也就是今阳曲县黄寨,施过开渠兴利的德政。孔子周游列国,准备来晋国,车至黄河岸边,惊闻窦大夫因劝谏晋国权臣赵简子而遭杀害,仰天长叹,决然而返,作琴曲《陬操》,哀悼窦大夫:“伤予道穷,哀彼无辜。”后人怀念窦大夫,于是在烈石山立祠,这里也被称作孔子为窦大夫赋琴操之地。


(资料图片)

窦大夫祠西侧鼓楼下,有个石窑洞,明清志士傅山先生曾借居于此,为研读经史之所。

崛围山

与祠隔汾河相望,偏西南方向五六公里处,是南北走向的崛围山,海拔高度约1400米,南有青峰,北有飞云峰,二峰挺拔,隔沟对峙,中间一条东西走向的深沟,势如入山门户,崛围山由此得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上有座多福寺,后唐庄宗李存勖父子曾到此礼佛朝拜。寺内也有一处石窑,是傅山先生又一处读书隐居处,名曰霜红龛,俗称红叶洞。

崛围山向南,跨过现代的西山煤矿区,直线距离约20多公里处,是蒙山,这里主峰高度和崛围山差不多,山上有座大佛。据记载,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古称西山大佛,是我国开凿年代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大佛在隋、唐、五代、宋、元时备受推崇。

太山

从蒙山再往南3公里是太山,古柏掩映,丛林遍野,灌木黄栌,更是闻名于世,与龙山红叶、崛围山红叶共同组成太原西山红叶美景。山深处有寺隐其间,非登临不得见。据碑文记载,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原为道教庙宇,明初改为佛寺,名龙泉寺。2008年6月,在龙泉寺旁边一处建筑遗址,发现为唐武周时期佛塔基址,基址下发掘出一座地宫,地宫内藏有一个石函,石函内套装有鎏金铜饰木椁、木胎鎏金铜椁、木胎银椁、金棺,共计五重棺椁,内有舍利。出土遗物等级较高,为研究唐代佛教及金银器提供了实物资料。

在太山正南直线5公里处是龙山,山上童子寺为北齐天保七年(556)僧宏礼禅师创建,相传有二童子藏于此山隐修,见山石貌似佛尊,遂镌佛像,因名童子寺。龙山主峰极顶,有元初大道人宋德芳主持重建的昊天观,观址东侧,有石窟八洞,为国内仅存的元代道教石窟群。

龙山

自龙山下山,沿山边再往南走2公里,进入晋祠前,有一个村落叫赤桥村,村以桥名。曾经的桥为砂石砌筑,桥上勾栏围护,桥下晋水长流。这里就是千古悲歌“士为知己者死”的发生地。春秋末年,晋国六卿,即范、智、中行、韩、赵、魏六氏家族,你争我夺,欲分晋国,兼并后剩智、韩、赵、魏四家,其中智家势力最大。其间有个侠士叫豫让,曾投奔范家、中行家手下,未被重用。后来改投奔智家,智伯对他恩宠有加。其时,智伯联合韩、魏两家围攻赵家,并决晋水漫灌晋阳城。眼看城池将破,赵襄子游说韩、魏两家,韩、魏倒戈,与赵家里应外合,击杀智伯。晋国于是被赵、韩、魏三家所占,史称“三家分晋”。豫让誓为智伯报仇,不惜吞炭漆身,后从容捐躯。世尊其为“忠义之士”。

岁月流逝,如今赤桥已不复存在,只有旁边的老槐树仍在守候。从赤桥村南口出来,便是闻名天下的晋祠,后面是悬瓮山。《山海经》中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记载。

悬瓮山

晋祠位于悬瓮山下,创建于西周,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及其母邑姜的祠堂。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时期的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

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更是成为当时社会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晋祠以其独具匠心的总体布局,使建筑伴之以奔流不息的难老泉水、古树名木,将建筑空间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糅合在一起,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在晋祠与悬瓮山的背后,走山路十来公里,就上到天龙山。山上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山因石窟而著称,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高欢首先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后,继续开凿石窟,还在山上建了天龙寺。隋代杨广为晋王,仍继续开凿石窟。唐高祖李渊素有大志,移官太原后,看到隋朝日渐衰败,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正式宣布起事,最后攻克长安,隋朝灭亡,唐朝建立。自此,天龙山石窟开凿更是达到了高峰。李世民晚年回到太原,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挥毫写就《晋祠之铭并序》,后人建碑立亭,门柱两边对联,是清代诗人朱彝尊集杜甫诗中的两句:“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是对铭文最好的诠释。

天龙山

一脉西山,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承载着过往辉煌,涵蕴有青史古风。

清道光年间《阳曲县志》记载,(太原城)八景之一:“西山叠翠——城西皆山也,蜿蜒罗列,俨若屏障,晨霞夕晕,暮雨朝烟,翠色如流,皱纹可辨。”如今,西山从北至南植树造林建设已初具规模,重披绿衣的西山山脉引得百鸟争鸣、筑巢回归。

《周易》曰:“山上有木,渐。君子则以居贤德善俗。”

太原西山,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从地理到历史,那就是:延续大义大勇的西山脊梁,传承古今一脉之太原精神。

来源:太原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标签:

琼ICP备2022009675号-32

关于我们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