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资 | 产业 | 创投 | 保险 | 公司 | 企业 | 商业 | 消费 | 行情 | 经营 | 商品 | 基金 |
坤鹏论:读《智者篇》 论“是”(四十一)

发稿时间:2023-04-24 21:00:58 来源: 坤鹏论

人生就是经历,经历越多越精彩。

——坤鹏论

坤鹏论认为,人生就是经历,经历越多越精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们仔细想想,不管是我们思考,还是我们言谈的,都要基于以下两种经历:

一个来自别的人经历,通过看和听得来的;

一个来自自己的经历,是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的。

所以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两种经历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只有后者才能够让你真正体会到幸福和痛苦。

随着第一种经历越来越唾手可得,第二种经历相对也变得越来越少,于是我们既少了痛苦,更少了幸福。

一、前情回顾

在《读<智者篇>论“是”(四十)》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通种论(九)

客人提出要从以下两点先对“话语”和“判断”进行考察:

第一,看看它们是不是与“非是”有联结;

第二,或者说,按智者派的观点,它们二者皆为真,任何时候任何一个都不会是假。

方法和前面考察理型和诸字母一样,也就是看构成“话语”和“判断”的“诸语词”,要么一切都可以彼此联结;要么任何语词都不能彼此联结;要么有些可以有些不可以。

很明显,就像理型和诸字母的答案一样,也是第三个说法正确,即有些语词可以联结,有些不能。

客人进一步将这个说法解释为:表示某事物的语词连续说出来时联结在一起,而那些什么也不表示的语词串在一起,就不能联结。

我们在说话时用来指称“是者”的语言符号肯定有两种:

名词:表示动作的实施者。

动词:表示动作。

一句话永远不会只是一连串名词构成,或是一连串动词构成。

比如:“走跑睡”这样将动词串联在一起是不成一句话的。

同样,“狮鹿马”这样将名词串联在一起也不是一句话。

这两个例子表明,不把动词和名词结合起来,就不能表达任何实施或没有实施的行为,也不能指示事物“是”或“非是”的性质,只有当名词和动词出现匹配的时候,这个最基本、最简单的结合物就立即成了最基本、最简单的一句话。

客人举例说,“人学习”就是名词和动词的联结,算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一句话,它提供了关于事实,或关于现在、过去、将来的事件的信息,它不只是对某事物的称呼,而且靠着把动词和名词结合,把人带往某处。

所以,我们说这句话“论断”,并不只是说它命名称呼某事物,我们将这个结合物的名称表述为“话语”。

就像有些事物相配,有些事物不相配,语言的符号也如此,有些语词不能相配,而那些相配的语词便构成了话语。

另外,人们在说一句话的时候必须是关于某某事情的话,不可能是无所指的,因此,它必定具有某种性质。

二、通种论(十)

接着,客人通过对泰阿泰德进行表述进一步进行论证。

“现在, 我们来考察一下我们自己。”

“我将说一句关于你的话,它通过名词和动词而将事物和动作结合起来,你要告诉我这句话是关于什么的。”

“‘泰阿泰德坐着’。”客人说,“你的任务就是说说这话是关于什么的,说什么的。”

“显然是关于我的、说我的。”泰阿泰德说。

“那么,再看另一句:‘此刻同我谈话的泰阿泰德飞’。”

泰阿泰德说:“这一句,只能说是关于我的,是说我的事。”

“我们刚才确定说,每句话都必定有某种性质,那我们应该说这两句话各自是什么性质呢?”

“其中一句是假的,一句是真的。”泰阿泰德回答。

“真的那一句说的涉及你的‘是者’。”这里的“是者”就是事实。

“假的那句说的是异于‘是者’的东西。”即异于事实的事物,也就是,它说的是“非是者”,是不存在的那样的事物,而那句话将“非是者”当成“是者”说了。

“但是,这个‘是者’异于关于你的‘是者’,我们说过,关于每个东西的确有许多‘是者’,也有许多‘非是者’。”

前面客人曾论证说,对于每一个理型,“是者”是众多的,而“非是者”在数量上也是无限的。

根据柏拉图的理型论,每个理型世界的理型就是一个理想的模型,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皆是照着相应理型的摹仿品。

比如:树的理型只一个,而物质世界具体的树则有千千万万,这些具体的树就是树之理型的“是者”、事实。

而由于“异”这个贯穿所有理型的理型——通种,所有理型又有着与其相异的理型。

“首先,我所说的关于你的后一句话,根据我们对什么是话语的界定、定义,当然算是最短的一句话。”

泰阿泰德说:“无论如何,我们刚才就此已经达成共识。”是已经同意的。

“其次,它必然是关于某个东西的。”

“再次,如果它不是关于你的,那么它也不是关于任何其他东西的。”

“如果它不关于任何东西,那么它就全然不是一句话,因我们已经指出过,不可能有一句不关于任何事物的话。”

“太对了。”泰阿泰德说。

“所以,这句话,它是关于你的,它对相异作了与相同一样的陈述,对‘非是者’作了与‘是者’一样的陈述,把‘彼’说成了‘此’,把‘非是’说成了‘是’,它符合‘话语’的定义,是由动词和名词产生出来的这样一个‘结合物’,但是,到头来似乎真的是一句假话。”

“接下来,思考、判断和印象(幻象)又怎么样?现在岂不是很清楚了,这些我们的灵魂中的东西既有‘假’也有‘真’?”

“此话怎讲?”泰阿泰德问。

“如果你允许我对它们的性质——它们是什么以及它们彼此有何区别作出解释,那么你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泰阿泰德说:“让我听到你的解释吧。”

接着,客人分别对思考、判断、印象(幻象)给出了定义。

“思考和话语岂不是同一个东西?”

“只不过,一方面,灵魂内部发生的不出声的自我交谈被我们命名为‘思考’。”

在《泰阿泰德篇》中,也曾给出过“思考”的定义:“就是灵魂就某个关注对象自己跟自己的谈话……灵魂在思考的时候不过就是在自我交谈,自问自答,做出肯定或者否定。”

“另一方面,从灵魂出发并通过口腔流出的有声气流被称为‘话语’。”

同样也是在《泰阿泰德篇》中,对“话语”的定义是:“通过由动词和名词组成的语言,让自己的思想显示出来,也就是把信念投影到口里发出的气流中——就像投影到镜子或水面上。”

“进一步说,我们知道在每个言谈话语中都会发现一件事:肯定和否定。”

“当肯定和否定通过思考缄默地发生在灵魂里,除了‘判断’之外,你还会用什么来称呼它呢?”

泰阿泰德说:“当然不会。”

“当判断并非自在、独立地发生,而是通过感觉,那么,这类灵魂状态的唯一正确名字只能是‘印象’(幻象)。”

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并非出于自发,而是由感觉发现了这样一件事,它只能被称为印象(幻象)。

“由于我们已经看到话语有‘真’也有‘假’,而‘思考’表明为灵魂与自身的交谈,‘判断’表明为思考的完成,此外我们还用‘得到印象’来表示感觉与判断的结合——这些东西与话语是同类的,所以,其中有些必然有时候是假的。”

也就是说,前面已经论证有真话和假话,而思考是灵魂与自身的对话;判断是思考的结论;印象是感觉与判断的混合,这些精神过程与话语算是同一个东西,具有相同性质,所以,必定也是有真有假的。

“那么,你意识到了没有:假判断和假话已经被发现了,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快,而我们刚才对此还感到畏怯,在探索过程中我们曾经把它当作完全没有尽头的任务?”

“我意识到了。”泰阿泰德回答。

这句话针对的是,前面泰阿泰德有些气馁,担心智者太狡猾,会不断抛出障碍,让他们难以捉住。

“因此,不要对其余的部分感到气馁,既然这些东西已经显现,让我们来回忆先前按照‘类型’来进行的划分。”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责任编辑:admin

标签: